升官发财在宋朝_分卷阅读_943(1 / 2)
第三百九十八章
李元昊剑锋所指处,并非延州。
延州为五路襟喉,倘若夺之,便可长驱直入,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但自从部署在东边的辽夏二军接连碰得头破血流后,李元昊就毅然放弃打那处主意了。
且不说屡战不利的结果已隐约彰显了宋廷对延州的重视,哪怕前两回真只是碰巧,在连番打草惊蛇后,宋人只要不是榆木脑子,都将明白该地扼要,从而加强防范。
与其奢取延州,把所剩无几的兵力浪费在硬碰硬上,倒不如将目标转到防范较为松散的秦凤路上。
在一番精心筹谋后,李元昊亲领两万兵士,悄无声息地一路沿灵州川南下,风驰电掣地过了威州,再越清远军城……
赶在宋军有所察觉之前,两万多的夏兵,已如鬼魅般出现在了新修筑不久的水洛城前。
尽管早已有所耳闻,但在亲眼看到这被扩建过后、显得高大雄伟了数倍的水洛城时,李元昊还是眯了眯眼。
只需一眼,他就做出了‘不可强攻’的判断。
他所领兵士虽为精锐,却全是骑兵,所携弓箭也始终未能得到充足补充。
只要城中守将不蠢,都能轻易看穿他们的弱点,那只要关闭城门,安心死守,他们围不住多久,就要么粮草耗尽、要么被前来支援的临近宋兵给打退了。
既然不能硬攻,那便只能智取了。
李元昊清楚万分的是,自己至多只有一次机会,容不得一点失败的可能,于是在明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半日功夫来观察城头守兵的轮换状况,及对入城之人的审查方式。
他很快便察觉出这水洛城的守兵布置,可远远不及那由黄土夯成、高达数丈的厚壁来得严整坚实。
被夹在接连告捷、战绩亮眼程度不相上下的东西线之间,一直都同时被敌我两军忽视了的秦凤路虽也有积极备战,却始终是风平浪静的。
在头一年里,他们或许还有着敌兵神出鬼没、随时来犯的紧迫感。
但距开战之日,今已过去两年多了。
近来宋蕃联军士气如虹,在英明神武的曹玮将军的带领下,打得夏军丢盔卸甲、节节败退,东线也是高唱凯歌,挺入敌腹。
李元昊那狂妄人怕已是焦头烂额,面临穷途末路了,又哪会有闲暇进犯他们这处呢?
可惜,当时就是不得不服从郑戩的指使,才白瞎那么多人力物力,修这么一座犹如鸡肋的军寨。
怀抱着诸如此类的想法,城门守兵在检查入城路引时,态度上难免宽松懈怠一些:听见有难处的、或是眼熟的,只要情真意切地开口求上几句,多半也会得到放行。
见此情形,李元昊立即有了主意。
通过观察这一整个早上的入城人群,他不难发现,其中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逃难的夏人。
不论是此路左边的曹玮,还是右边的陆辞,对出尔反尔的夏人都毫无好感,更是充满戒备,自开战那一日起,就彻底关闭了榷场,除却战事必要外,根本不容外族进出边关要塞。
饱受战乱之苦的夏国降民,要想归顺大宋,显然是不会敢往那名声在外的常胜骁将和笑面虎跟前凑的,而是退而求其次,纷纷朝这水洛城涌来。
如若水洛城的守将不存私心,而是忠实履行刚接替郑戩落于此路军务的王韶的命令的话,定然也不会轻易接纳这些心思难测的降民。
偏偏这会儿镇守水洛城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建此城有大功的董士廉。
他敢行此阳奉阴违之举,自然也是有着底气的——他的怀里,可还揣着昔日由郑戩给予、实际已然作废的陕西四路都部署司文牒呢。
他也是吃准了王韶乍然得此擢用,势必正为骤增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仔细过问水洛城的具体情况,方才这般大胆。 ↑返回顶部↑
李元昊剑锋所指处,并非延州。
延州为五路襟喉,倘若夺之,便可长驱直入,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但自从部署在东边的辽夏二军接连碰得头破血流后,李元昊就毅然放弃打那处主意了。
且不说屡战不利的结果已隐约彰显了宋廷对延州的重视,哪怕前两回真只是碰巧,在连番打草惊蛇后,宋人只要不是榆木脑子,都将明白该地扼要,从而加强防范。
与其奢取延州,把所剩无几的兵力浪费在硬碰硬上,倒不如将目标转到防范较为松散的秦凤路上。
在一番精心筹谋后,李元昊亲领两万兵士,悄无声息地一路沿灵州川南下,风驰电掣地过了威州,再越清远军城……
赶在宋军有所察觉之前,两万多的夏兵,已如鬼魅般出现在了新修筑不久的水洛城前。
尽管早已有所耳闻,但在亲眼看到这被扩建过后、显得高大雄伟了数倍的水洛城时,李元昊还是眯了眯眼。
只需一眼,他就做出了‘不可强攻’的判断。
他所领兵士虽为精锐,却全是骑兵,所携弓箭也始终未能得到充足补充。
只要城中守将不蠢,都能轻易看穿他们的弱点,那只要关闭城门,安心死守,他们围不住多久,就要么粮草耗尽、要么被前来支援的临近宋兵给打退了。
既然不能硬攻,那便只能智取了。
李元昊清楚万分的是,自己至多只有一次机会,容不得一点失败的可能,于是在明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半日功夫来观察城头守兵的轮换状况,及对入城之人的审查方式。
他很快便察觉出这水洛城的守兵布置,可远远不及那由黄土夯成、高达数丈的厚壁来得严整坚实。
被夹在接连告捷、战绩亮眼程度不相上下的东西线之间,一直都同时被敌我两军忽视了的秦凤路虽也有积极备战,却始终是风平浪静的。
在头一年里,他们或许还有着敌兵神出鬼没、随时来犯的紧迫感。
但距开战之日,今已过去两年多了。
近来宋蕃联军士气如虹,在英明神武的曹玮将军的带领下,打得夏军丢盔卸甲、节节败退,东线也是高唱凯歌,挺入敌腹。
李元昊那狂妄人怕已是焦头烂额,面临穷途末路了,又哪会有闲暇进犯他们这处呢?
可惜,当时就是不得不服从郑戩的指使,才白瞎那么多人力物力,修这么一座犹如鸡肋的军寨。
怀抱着诸如此类的想法,城门守兵在检查入城路引时,态度上难免宽松懈怠一些:听见有难处的、或是眼熟的,只要情真意切地开口求上几句,多半也会得到放行。
见此情形,李元昊立即有了主意。
通过观察这一整个早上的入城人群,他不难发现,其中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逃难的夏人。
不论是此路左边的曹玮,还是右边的陆辞,对出尔反尔的夏人都毫无好感,更是充满戒备,自开战那一日起,就彻底关闭了榷场,除却战事必要外,根本不容外族进出边关要塞。
饱受战乱之苦的夏国降民,要想归顺大宋,显然是不会敢往那名声在外的常胜骁将和笑面虎跟前凑的,而是退而求其次,纷纷朝这水洛城涌来。
如若水洛城的守将不存私心,而是忠实履行刚接替郑戩落于此路军务的王韶的命令的话,定然也不会轻易接纳这些心思难测的降民。
偏偏这会儿镇守水洛城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建此城有大功的董士廉。
他敢行此阳奉阴违之举,自然也是有着底气的——他的怀里,可还揣着昔日由郑戩给予、实际已然作废的陕西四路都部署司文牒呢。
他也是吃准了王韶乍然得此擢用,势必正为骤增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仔细过问水洛城的具体情况,方才这般大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