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_分卷阅读_54(1 / 4)
那可是做官啊,光宗耀祖的大事儿,家里的小崽子必须去念书!万一祖坟着火了真考上了呢?
顾淮之来的这一年时间,真是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想改变康郡百姓的思想。为此,他忙得连家都顾不上。要不是徐清漪给力,估计顾燮小朋友那段时间都要不记得他这个爹了。好在顾淮之的努力没有白费,康郡百姓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顾淮之的功劳。
第99章 郑氏冤案
顾玦他们这一行人也真是大开眼界,原本顾淮之开发好的景点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这帮豪放不羁的名士在仙女峰上的仙女亭中喝着酒撒着欢,嬉笑怒骂间便是一篇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诗赋。
顾淮之用自己状元的名头担保,这些诗赋,只要在京城传开,接下来康郡就要迎来无数个游客。
这年头儿,对名士的吹捧比后世的追星族还狂热。偶像大力推荐的地方,怎么能不去?
然而让顾淮之没有想到的是,让这帮名士更加灵感大爆发的,竟然是安顺县的百姓。
顾玦带来的这帮小伙伴,除了徐晰外,都是中年美大叔。也就意味着,他们都经历过战乱年代。当年顾家离京,三岁的顾淮之便见到了饿殍遍野的惨烈景象。这一帮人只会见的更多。在他们的印象中,京城外的百姓们都是麻木的,眼神呆滞,宛若行尸走肉。即便是京城,如安顺县这般拥有生气勃勃面貌的百姓也是屈指可数。他们长年累月为生活奔波,早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腰,眼神都透着一丝苦意。而安顺县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眼中都有一种名为希望的光。
从这样一块偏僻贫瘠的地方,他们竟然看到了一点盛世的影子,委实让人惊叹。
顾家麒麟儿,果真名不虚传。
有道是史家不幸诗家兴,顾玦这帮人,哪怕是世家子弟,亦有不少亲人丧命于战火之中。顾家坞堡当年也被流民围攻来着,还是元熙帝亲自领兵救的场。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与顾玦同来的人中有位姓于名扬的名士,父母妻儿都永远停在了那个让人心痛到窒息的时代。看着安顺县百姓的安稳日子,这位于姓名士眼眶微红,骤然长啸一声,而后一把抢过徐晰手中的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写下了后世闻名的《安宁赋》,写尽了战时的悲痛与安宁后的幸福,让人于肝肠寸断中看到破晓的第一缕曙光,成为赋中珍品。
日后的发展在场众人自然不知,然而看着于扬这篇赋,所有眼前都掠过当年荒地千里白骨遍地的景象,心头好似压了一块大石头,憋闷得慌。
倒是于扬写完赋后,大笑几声,将手中的笔往后一扔,拿过桌上的酒杯仰头一倒,一边擦着嘴边溢出的酒水一边红着眼大笑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幸我等到了天下太平这一天,我父母妻儿没能见到的安宁日子,我替他们见到了!从此之后,这世上再无战乱之苦,痛快!”
徐晰等人同样举杯一饮而尽,豪迈地砸了杯子,“痛快!当浮一大白!”
*
如顾淮之设想的那样,名士效应的威力果然巨大。顾玦等人回京后,将康郡好一顿夸,不但吹嘘那边的山水美景,更是把那边的百姓吹上了天。还说什么盛世何处寻,仙女倚康郡。把传说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又有连京城都没有的驰道博人眼球,不过两天,京城中闲的没事干的富家子弟都想组个团跑去康郡亲眼看看。
这康郡到底有什么魔力,竟然让众多名士都赞不绝口?夸就算了,还把那地方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连京城都比不上,这就过分了,天子脚下,龙气聚齐的京城不要面子的吗?
必须去看看!
这一波去的人成分十分复杂,世家寒门勋贵都有,还有不差钱的商贾和家境殷实的平民,总之家里具备出远门旅游条件的,都蠢蠢欲动想往康郡跑。
就连福王都跑到元熙帝面前撒泼打滚闹着要去康郡,吵得元熙帝脑仁儿疼,只能依了他。
谁知福王这憨憨立即得寸进尺,腆着脸继续提要求,“既然如此,父皇你开私库让儿臣带点好东西过去呗。康郡那穷乡僻壤,淮之弟弟在那儿不定受了多少罪呢!”
元熙帝差点被这个憨憨气昏,你到底是谁儿子?帮着别人坑亲爹的小金库可还行?
要不是太子来得及时,恐怕战功赫赫的福王今天就得挨上一顿爆锤。
最终,福王被元熙帝骂了个狗血喷头,离开时却满脸喜色:骂就骂,反正浪费的不是我的口水,宝贝到手了就好。
元熙帝更加来气,还是太子及时灭了火,“父皇本就有意赏赐阿淮,让十二弟带着赏赐过去不是正好?”
道理元熙帝都懂,但一见儿子那个憨憨样就憋不住火。元熙帝真就奇了怪了,福王明明打仗是一把好手,怎么下了战场就成了个憨憨,这么多年真是光长个子不长脑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太子就淡定多了,对他而言,福王要是还长了脑子,那才是灾难。毕竟是坚定支持自己的亲弟弟,太子对福王还是很有感情的,见状也只能转移话题,道:“郑文襄告范家之事,证据都已查明。当年郑家叛国之罪,确实是范家陷害。范家该如何处置,请父皇定夺。”
说到正事,元熙帝立即把糟心儿子扔到脑后,略一思索便判了范家死刑,“即是冤案,当年郑氏被判何罪,范家便定同样的罪吧。刀子不割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当初害人时,就应该明白,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前朝皇室是非不辨陷害忠良,朕顺应天命,自然该给郑家一个公道。”
太子恭敬应了一声,便退了下去。这还是新朝初建以来第一次对世家动手,元熙帝把这事儿交给他,对他不可谓不看重。
但原本已经定下的案子,又陡然生出波折。范氏家主突然改口,说自己不过是他人手中的一把刀,郑氏冤案,罪魁祸首另有其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林家家主。 ↑返回顶部↑
顾淮之来的这一年时间,真是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想改变康郡百姓的思想。为此,他忙得连家都顾不上。要不是徐清漪给力,估计顾燮小朋友那段时间都要不记得他这个爹了。好在顾淮之的努力没有白费,康郡百姓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顾淮之的功劳。
第99章 郑氏冤案
顾玦他们这一行人也真是大开眼界,原本顾淮之开发好的景点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这帮豪放不羁的名士在仙女峰上的仙女亭中喝着酒撒着欢,嬉笑怒骂间便是一篇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诗赋。
顾淮之用自己状元的名头担保,这些诗赋,只要在京城传开,接下来康郡就要迎来无数个游客。
这年头儿,对名士的吹捧比后世的追星族还狂热。偶像大力推荐的地方,怎么能不去?
然而让顾淮之没有想到的是,让这帮名士更加灵感大爆发的,竟然是安顺县的百姓。
顾玦带来的这帮小伙伴,除了徐晰外,都是中年美大叔。也就意味着,他们都经历过战乱年代。当年顾家离京,三岁的顾淮之便见到了饿殍遍野的惨烈景象。这一帮人只会见的更多。在他们的印象中,京城外的百姓们都是麻木的,眼神呆滞,宛若行尸走肉。即便是京城,如安顺县这般拥有生气勃勃面貌的百姓也是屈指可数。他们长年累月为生活奔波,早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腰,眼神都透着一丝苦意。而安顺县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眼中都有一种名为希望的光。
从这样一块偏僻贫瘠的地方,他们竟然看到了一点盛世的影子,委实让人惊叹。
顾家麒麟儿,果真名不虚传。
有道是史家不幸诗家兴,顾玦这帮人,哪怕是世家子弟,亦有不少亲人丧命于战火之中。顾家坞堡当年也被流民围攻来着,还是元熙帝亲自领兵救的场。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与顾玦同来的人中有位姓于名扬的名士,父母妻儿都永远停在了那个让人心痛到窒息的时代。看着安顺县百姓的安稳日子,这位于姓名士眼眶微红,骤然长啸一声,而后一把抢过徐晰手中的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写下了后世闻名的《安宁赋》,写尽了战时的悲痛与安宁后的幸福,让人于肝肠寸断中看到破晓的第一缕曙光,成为赋中珍品。
日后的发展在场众人自然不知,然而看着于扬这篇赋,所有眼前都掠过当年荒地千里白骨遍地的景象,心头好似压了一块大石头,憋闷得慌。
倒是于扬写完赋后,大笑几声,将手中的笔往后一扔,拿过桌上的酒杯仰头一倒,一边擦着嘴边溢出的酒水一边红着眼大笑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幸我等到了天下太平这一天,我父母妻儿没能见到的安宁日子,我替他们见到了!从此之后,这世上再无战乱之苦,痛快!”
徐晰等人同样举杯一饮而尽,豪迈地砸了杯子,“痛快!当浮一大白!”
*
如顾淮之设想的那样,名士效应的威力果然巨大。顾玦等人回京后,将康郡好一顿夸,不但吹嘘那边的山水美景,更是把那边的百姓吹上了天。还说什么盛世何处寻,仙女倚康郡。把传说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又有连京城都没有的驰道博人眼球,不过两天,京城中闲的没事干的富家子弟都想组个团跑去康郡亲眼看看。
这康郡到底有什么魔力,竟然让众多名士都赞不绝口?夸就算了,还把那地方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连京城都比不上,这就过分了,天子脚下,龙气聚齐的京城不要面子的吗?
必须去看看!
这一波去的人成分十分复杂,世家寒门勋贵都有,还有不差钱的商贾和家境殷实的平民,总之家里具备出远门旅游条件的,都蠢蠢欲动想往康郡跑。
就连福王都跑到元熙帝面前撒泼打滚闹着要去康郡,吵得元熙帝脑仁儿疼,只能依了他。
谁知福王这憨憨立即得寸进尺,腆着脸继续提要求,“既然如此,父皇你开私库让儿臣带点好东西过去呗。康郡那穷乡僻壤,淮之弟弟在那儿不定受了多少罪呢!”
元熙帝差点被这个憨憨气昏,你到底是谁儿子?帮着别人坑亲爹的小金库可还行?
要不是太子来得及时,恐怕战功赫赫的福王今天就得挨上一顿爆锤。
最终,福王被元熙帝骂了个狗血喷头,离开时却满脸喜色:骂就骂,反正浪费的不是我的口水,宝贝到手了就好。
元熙帝更加来气,还是太子及时灭了火,“父皇本就有意赏赐阿淮,让十二弟带着赏赐过去不是正好?”
道理元熙帝都懂,但一见儿子那个憨憨样就憋不住火。元熙帝真就奇了怪了,福王明明打仗是一把好手,怎么下了战场就成了个憨憨,这么多年真是光长个子不长脑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太子就淡定多了,对他而言,福王要是还长了脑子,那才是灾难。毕竟是坚定支持自己的亲弟弟,太子对福王还是很有感情的,见状也只能转移话题,道:“郑文襄告范家之事,证据都已查明。当年郑家叛国之罪,确实是范家陷害。范家该如何处置,请父皇定夺。”
说到正事,元熙帝立即把糟心儿子扔到脑后,略一思索便判了范家死刑,“即是冤案,当年郑氏被判何罪,范家便定同样的罪吧。刀子不割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疼,当初害人时,就应该明白,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前朝皇室是非不辨陷害忠良,朕顺应天命,自然该给郑家一个公道。”
太子恭敬应了一声,便退了下去。这还是新朝初建以来第一次对世家动手,元熙帝把这事儿交给他,对他不可谓不看重。
但原本已经定下的案子,又陡然生出波折。范氏家主突然改口,说自己不过是他人手中的一把刀,郑氏冤案,罪魁祸首另有其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林家家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