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_分卷阅读_62(3 / 4)
顾淮之也喜欢元熙帝这大气的做派,见李工匠双手抱着元熙帝赏赐下来的匣子都快晕过去了,顾淮之良心发作,提议让李工匠先下去侯着,自己还有要事相商。
元熙帝好奇心更浓,这莫不是好事成双?还有什么消息比新出的低成本纸张还重要?
顾淮之也不怵,这是他在听说有了低成本纸张后的想法。
等其他人都退下后,顾淮之才开口道:“既然纸张的成本降了下来,陛下不如办一份报纸。每天或每旬印一次,上面写上这一天或这一旬的大事儿,低价卖给百姓,让他们也能了解家国大事。”
元熙帝扬眉,“这不就是邸报吗?官府都有。”
“邸报都是给官府的,平常人哪里能看得到?”顾淮之耐心地解释道,“这报纸却是卖给百姓的,让他们都知道朝廷最新的动向,明白朝廷接下来要做什么大事。重要的是,有了这份报纸,其他人再想欺上瞒下,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上回要是有报纸,微臣就能在上面写清楚给前来修路百姓的待遇,工钱多少,吃食如何,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即便他们不识字,听着有人念也该知道自己被克扣了。”
元熙帝的双眼顿时亮了,忍不住想到,要是边远地区有了这份报纸,对于各类赈灾的银钱和粮食都写得明明白白,还要差人前去当地读一读,官员有没有贪墨,不就一清二楚了?
这也能让百姓们知道朝廷到底在忙什么,接下来又想做什么,碰上什么需要老百姓配合的事儿,都不需要官吏们挨家挨户上门讲解,这可轻松多了。另外,读书人科举写策论,考的就是时政相关,平常官府邸报他们看不到,花点钱买份报纸便格外值当了。眼下造纸成本降低,多印些报纸倒也不碍着什么。
元熙帝越想越心动,越想越觉得顾淮之的提议可行,忍不住笑道:“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稍微动一动便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顾淮之心说自己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听了元熙帝这番夸奖,顾淮之内心毫无波动。落在元熙帝眼里,这就是不慕名利志存高远了。
顾淮之:……这误会好像有点大,现在解释还来得及吗?算了,这事儿不太好解释,还是让他继续误会着吧,反正自己也不吃亏。
第118章 退
印报纸这事儿元熙帝还没决定好,不过元熙帝也瞒着新纸张这大好事。顾淮之手下那个降低造纸成本的匠人出宫时得了重赏,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两大匣子,说一声价值连城也不为过。
这匠人捧着匣子的手一直抖个不停,脚下发飘,如坠云端,一直到走出宫门都没回过神来,只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天老爷哟,他竟然见到皇上了,不仅如此,还得了皇上的厚赏,怎么就这么不真实呢?李工匠晕乎乎地跟在顾淮之身后,觉得自己今天这传奇的经历足够他吹上一辈子了,家里的祖坟都不是冒青烟,估计都着火了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奇遇。
一直到庄子里,见了熟悉的景色后,李工匠飘忽忽的心才落了下来,抱着匣子就给顾淮之磕头,“多谢长公子提拔!”
顾淮之摆了摆手,温声道:“不必多礼,这是你的功劳,无需谢我。”
说完,顾淮之又命人给李工匠一家换更好的居处。其他人得知了李工匠的奇遇,心中大为羡慕,瞬间精神百倍斗志昂扬地继续钻研自己的看家本事。
人不会嫉妒与自己差距太大的人,但身边熟悉的人一旦发迹,就会给周围人带来巨大的刺激。
李工匠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的经历给其他匠人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明白原来世上还有这种出头的办法。大家都在一块儿干了十年的活,李工匠可以,自己也行啊!
一时间,庄子里的匠人们干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制的成本低廉的纸张由元熙帝的表彰在前,一经上市就受到哄抢。天下读书人都感念皇恩浩荡,歌功颂德之诗赋连绵不绝。除此之外,他们也记着顾淮之的好,鼓吹完元熙帝后又夸一波顾淮之不愧是一流世家子,胸有锦绣腹有乾坤,堪为读书人之表率。
顾玄见状,直接递了辞官折子,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占着吏部尚书之位,该让其他人发挥才能。
这折子一递,满朝皆惊。一部尚书突然辞官,这么大的新闻,瞬间就把之前鼓吹顾淮之的那些论调给压了下去。
元熙帝断然不肯准了顾玄的要求,急哄哄地问顾玄,“可是朕有何地方不妥,让老丞相失望了?”
一着急,元熙帝都把旧日对顾玄的称呼嚷了出来。
“非是陛下之故,”顾玄摇头淡笑,“现如今天下太平,陛下知人善任,用科举取士,能人志士辈出,老臣年近古稀,只想在家含饴弄孙,享几年天伦之乐。还望陛下成全。”
元熙帝当然不肯就这么让顾玄辞官,这位可是朝堂定海神针式的人物,就算不说话,往朝堂上一站都能让人感到十分有安全感。再说了,顾玄口口声声说他年近古稀,实际上精神矍铄,根本没有一般人的老态。光看外表也就五十多岁,还能再战五百年。
顾玄却下定决心,任凭元熙帝如何挽留,顾玄都坚定地接连上折辞官,那真叫一个郎心似铁,任谁劝都不好使。
顾淮之其实也想劝上一劝的,顾玄身体还算不错,就是年纪大了反应比之前慢了一点,各个器官逐渐老化,身体机能渐渐下降。但相比起同龄人来说,顾玄的身体简直好得不得了,跟朝堂上那些五十岁左右的人也差不了多少。人吧总得有个精神寄托,顾淮之上辈子见多了退休后反而老得快的例子,也想劝劝顾玄再慎重考虑辞官的事儿。 ↑返回顶部↑
元熙帝好奇心更浓,这莫不是好事成双?还有什么消息比新出的低成本纸张还重要?
顾淮之也不怵,这是他在听说有了低成本纸张后的想法。
等其他人都退下后,顾淮之才开口道:“既然纸张的成本降了下来,陛下不如办一份报纸。每天或每旬印一次,上面写上这一天或这一旬的大事儿,低价卖给百姓,让他们也能了解家国大事。”
元熙帝扬眉,“这不就是邸报吗?官府都有。”
“邸报都是给官府的,平常人哪里能看得到?”顾淮之耐心地解释道,“这报纸却是卖给百姓的,让他们都知道朝廷最新的动向,明白朝廷接下来要做什么大事。重要的是,有了这份报纸,其他人再想欺上瞒下,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上回要是有报纸,微臣就能在上面写清楚给前来修路百姓的待遇,工钱多少,吃食如何,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即便他们不识字,听着有人念也该知道自己被克扣了。”
元熙帝的双眼顿时亮了,忍不住想到,要是边远地区有了这份报纸,对于各类赈灾的银钱和粮食都写得明明白白,还要差人前去当地读一读,官员有没有贪墨,不就一清二楚了?
这也能让百姓们知道朝廷到底在忙什么,接下来又想做什么,碰上什么需要老百姓配合的事儿,都不需要官吏们挨家挨户上门讲解,这可轻松多了。另外,读书人科举写策论,考的就是时政相关,平常官府邸报他们看不到,花点钱买份报纸便格外值当了。眼下造纸成本降低,多印些报纸倒也不碍着什么。
元熙帝越想越心动,越想越觉得顾淮之的提议可行,忍不住笑道:“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稍微动一动便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顾淮之心说自己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听了元熙帝这番夸奖,顾淮之内心毫无波动。落在元熙帝眼里,这就是不慕名利志存高远了。
顾淮之:……这误会好像有点大,现在解释还来得及吗?算了,这事儿不太好解释,还是让他继续误会着吧,反正自己也不吃亏。
第118章 退
印报纸这事儿元熙帝还没决定好,不过元熙帝也瞒着新纸张这大好事。顾淮之手下那个降低造纸成本的匠人出宫时得了重赏,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两大匣子,说一声价值连城也不为过。
这匠人捧着匣子的手一直抖个不停,脚下发飘,如坠云端,一直到走出宫门都没回过神来,只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天老爷哟,他竟然见到皇上了,不仅如此,还得了皇上的厚赏,怎么就这么不真实呢?李工匠晕乎乎地跟在顾淮之身后,觉得自己今天这传奇的经历足够他吹上一辈子了,家里的祖坟都不是冒青烟,估计都着火了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奇遇。
一直到庄子里,见了熟悉的景色后,李工匠飘忽忽的心才落了下来,抱着匣子就给顾淮之磕头,“多谢长公子提拔!”
顾淮之摆了摆手,温声道:“不必多礼,这是你的功劳,无需谢我。”
说完,顾淮之又命人给李工匠一家换更好的居处。其他人得知了李工匠的奇遇,心中大为羡慕,瞬间精神百倍斗志昂扬地继续钻研自己的看家本事。
人不会嫉妒与自己差距太大的人,但身边熟悉的人一旦发迹,就会给周围人带来巨大的刺激。
李工匠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的经历给其他匠人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明白原来世上还有这种出头的办法。大家都在一块儿干了十年的活,李工匠可以,自己也行啊!
一时间,庄子里的匠人们干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新制的成本低廉的纸张由元熙帝的表彰在前,一经上市就受到哄抢。天下读书人都感念皇恩浩荡,歌功颂德之诗赋连绵不绝。除此之外,他们也记着顾淮之的好,鼓吹完元熙帝后又夸一波顾淮之不愧是一流世家子,胸有锦绣腹有乾坤,堪为读书人之表率。
顾玄见状,直接递了辞官折子,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占着吏部尚书之位,该让其他人发挥才能。
这折子一递,满朝皆惊。一部尚书突然辞官,这么大的新闻,瞬间就把之前鼓吹顾淮之的那些论调给压了下去。
元熙帝断然不肯准了顾玄的要求,急哄哄地问顾玄,“可是朕有何地方不妥,让老丞相失望了?”
一着急,元熙帝都把旧日对顾玄的称呼嚷了出来。
“非是陛下之故,”顾玄摇头淡笑,“现如今天下太平,陛下知人善任,用科举取士,能人志士辈出,老臣年近古稀,只想在家含饴弄孙,享几年天伦之乐。还望陛下成全。”
元熙帝当然不肯就这么让顾玄辞官,这位可是朝堂定海神针式的人物,就算不说话,往朝堂上一站都能让人感到十分有安全感。再说了,顾玄口口声声说他年近古稀,实际上精神矍铄,根本没有一般人的老态。光看外表也就五十多岁,还能再战五百年。
顾玄却下定决心,任凭元熙帝如何挽留,顾玄都坚定地接连上折辞官,那真叫一个郎心似铁,任谁劝都不好使。
顾淮之其实也想劝上一劝的,顾玄身体还算不错,就是年纪大了反应比之前慢了一点,各个器官逐渐老化,身体机能渐渐下降。但相比起同龄人来说,顾玄的身体简直好得不得了,跟朝堂上那些五十岁左右的人也差不了多少。人吧总得有个精神寄托,顾淮之上辈子见多了退休后反而老得快的例子,也想劝劝顾玄再慎重考虑辞官的事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