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节(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在一战中,俄国总参谋长换了五任,根本没有一个连贯的备战计划。一战爆发后,在战争最激烈的一九一六年五月,总参谋部还有十五天休假,所有部门空无一人。这样的军队,能将战争拖延到一九一七年,完全靠的是九百万下层官兵以命相搏。一九一五年,俄军一线步兵的步枪配备率不到三分之二;许多俄军士兵只能用捆绑了刺刀的棍棒当武器,在炮火下用徒手去拆除对方的带刺铁丝网。在一战前期,当腐朽的俄军上层,侥幸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时,俄军下层的忠勇便得以发挥出来,使得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节节败退;仅科韦尔-伦贝格一战,便俘虏奥匈二十万人;战线推进到加利西亚和喀尔巴阡山口。
  俄军当时既无力也无心在西线打下去。但转头对付革命还是绰绰有余的。颇有点我们中国人说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味道。比如在一九零五年的革命时,原本笨重迟缓的俄军,变得异常敏捷。也许是因为“内战”靠近自己的铁路网,军队的集结相对比较方便吧。尼古拉二世调兵遣将,在电讯系统和铁路系统的帮助下,军队从一地赶往另一地,全军协调一致,调动灵活,执行命令坚决,革命被迅速扑灭,其高效率连西欧的报纸都为之惊讶。
  对沙皇的爱的培养,是俄军的传统。这从军校的起名上就可一窥端倪:尼古拉近卫军学校,尼古拉炮兵学校,亚历山大第一军校,亚历山大武备中学等等……对“沙皇,祖国和正教”的爱,是从年轻人一进入士官学校大门起,就开始反复灌输的。比如:在由列弗尔特(彼得大帝重臣)建造的莫斯科亚历山大士官学校内,专门在“国王大厅”悬挂起比真人还高大的历代沙皇戎装画像(结业时要向沙皇宣誓,仪式极其隆重)。地板定期由打蜡工人磨得油光锃亮。教学楼的颜色非红即白,整洁气派。不管是哪一季节的制服,从清爽宽大的短上衣,到挺刮束腰的冬大衣,双肩上的白缀章均配有红色花字:“n.2”,代表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专门的军用裁缝店,为士官们缝制制服,常礼服和军大衣。每一年级士官晋升为军官时,沙皇都会亲自发电报祝贺。而这样的电报是年轻人朝思暮想的。看看沙皇掏钱为他们提供的制服有多漂亮吧——尉官制服一律镶上金边,白底子绣红花字,紧绷绷地系着宽腰带;腰带左侧别一把皮鞘刺刀。军帽是按季节搭配的:夏季是带红帽箍白帽徽的无檐帽;冬季是铜光瓦亮的配雄鹰标志的卡拉库里羔皮窄边帽。每一种头饰按规定都粗犷地拉向右侧,透出豪迈和挑衅意味。追求华丽可以激起年轻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一点上沙皇是不惜工本的。沙皇的军校供应商为帅气的青年军人们提供各式漆皮靴或鞣皮靴;提供永不开线的麂皮手套;提供杂役或勤务服务。沙皇还提供有风笛长笛有短号圆号有单簧和双簧管的大型军乐队——每学期演奏的曲目多达三百首,均为世界名曲。且军乐队的水平之高,可以直接去莫斯科大剧院公演。而教授他们的校尉老师们,也是优中拔优的精英:比如亚历山大士官学校的射击教师是全军步枪射击的冠军,教授他们击剑的是
  全俄剑术冠军。教授体操项目的是单杠和吊环运动员。除了身体的训练,他们也学习文化知识,继续在武备中学就已经开始的课程:如文艺,数学,力学等。士官学校新开的课程则有军事工程,制图,测量等等。所以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士官生被视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军人精英。他们经过选拔后在优渥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军人仪表和姿态都非常正规,各种战术动作训练得轻盈敏捷,炉火纯青。正是士官生们,日后组成了白卫军的骨干。在科尔尼洛夫将军那次著名的冰雪进军中,曾经有过两千余名士官生分队(百分之六十是军官),将上万红军打得溃不成军的战例。
  因此,英法等国和徐天宝才认为还有继续援助沙皇的必要。只是英法认为沙皇尚能一战,而徐天宝则是希望俄国内战打的越长越好。
  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在南线,邓尼金军队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随后占领察里津。
  377沙俄黄金
  在北京的作战室里,中国军方高层正在分析沙俄内战的形式。
  根据情报分析来看,内战的形式对于红俄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各种各样的叛乱白俄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红俄的叛乱和干涉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并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红俄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大部分的军官和尚有组织和战斗力的部队都投向了红俄的对立面,而由于缺少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军官指挥和组织的红军部队组织涣散、纪律败坏、战斗力低下。
  反过来看,白俄军虽然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但他们面临的问题却不像红军的问题那么好解决。首先是兵员的补充,白俄军拥有技战术水平高出对手很多的高素质兵员,白俄军中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充裕到可以作为普通步兵使用。高素质的兵员是白俄军最大的优势,而补充这些高素质兵员的伤亡,则是白俄军面临的最大的瓶颈问题。毕竟有热情参加白俄军的旧军人和贵族军官在数量上远远不能与支持革命的工人士兵相比,更何况白俄军在占领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体系,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动员体制,不要说高素质兵员,就是“壮丁”恐怕也难以补充。
  其次是缺乏统一的领导与指挥。在红俄政权的各路敌人当中,有忠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高尔察克。有妄图复辟诺曼洛夫王朝和沙皇专制的——尼古拉二世、邓尼金,有想趁着天下大乱借机恢复故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曼纳海姆、毕苏斯基,有想割据一方占地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换取自由和回家的机会的——捷克军团、有纯粹就是看不惯红俄政府的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叛乱的哥萨克、甚至还有干脆就是打家劫舍过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马赫诺。
  不仅他们,参与进俄国内战的外国干涉军也是各怀鬼胎:英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一个对本国和协约国集团既依赖又合作的俄国政权;法国是为了防止德国利用俄国的资源和协约国援助俄国的武器物资继续战斗,并企图在由沙俄统治下恢复独立的民族国家中扩展自己的影响;日本是为了攫取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领土和权益;美国纯粹是为了和其他协约国成员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虽然在内战的进程中,红俄政府控制的地区一度只占全国领土的很少部分,但全俄的核心区域却一直控制在红俄手中,这里所说的核心既是指地理形势上的,也是对工业交通而言。这样不仅从地理上隔绝了各路白俄军之间的实质联系,更重要的是红俄政府掌握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工业精华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依托工业区,红俄军不仅武器弹药的生产供应方面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白俄军的军火供应前期只能依赖缴获,后期则要协约国千里迢迢的从海外运输),这些地区聚居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了红俄军稳定而可靠的兵源保证。借助完整的水陆运输网,红俄军的兵员和武器可以便捷的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达成局部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向白俄输送物资成了最方便快捷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英法才会不顾日本的强烈抗议,把山东的权利全部还给了中国。
  徐天宝在作战室里大声说道:“有为才有位,正是我们在支持俄国沙皇继续打仗的问题上有无法替代的低位,所以英法才会答应修改《巴黎和约》。”
  蒋百里说道:“大总统钧鉴,现在我放与俄国的贸易以以物易物为主,而俄国交付货物也越来越不准时了,我们还要支持他们吗?”
  徐天宝坏笑道:“西伯利亚和远东如此广袤,只有俄国人自相残杀,死的差不多了,咱们中国移民进入西伯利亚的阻力就大大减少。”
  蒋百里点头,说道:“只是我觉得以物易物终非长久之计,我听说沙皇把一批黄金运到了远东?”
  前来述职的薛岳笑道:“蒋将军,这批黄金我参与了运送,据说有600多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徐天宝点了点头,说道:“对,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笔黄金从俄国人那里诈到我们手里来。”
  白崇禧说道:“但是俄国人不傻,恐怕不会这么简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