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每天都在上淘宝_第131章(2 / 2)
林言流放到檀州的这两年,也一直在思索原因,谢景安说的这种可能性他不是没想过,因此下意识的答道:“我也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只是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写家书回家也是寥寥数语,更不会提公务上的事,祖父倒可能知晓,只是当时祖父年事已高,被捉拿下到狱里不过几日就病去……”
林言越说声音越低,神色也黯淡下来,不过就在谢景安心里想着这事有些棘手,看来还得从长计议时,林言忽的想到了什么,精神一振,眼睛都亮了起来,高兴道:“我想起来了,我记着,当时我们全家被下狱时,有个父亲昔日的同窗来看过他,父亲跟他说了一句话,好似是个地址,那人也像是早就知晓似得,并不奇怪,听完后就匆匆走了,你说……那个地址是不是父亲藏了什么证据在里面,不然父亲为何不说别的,单单说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谢景安仔细的将林言的话听完,又很是分析了一番,缓缓道:“你说的倒有可能,只是事实如何,总要查了才知晓,你说那个来探望你父亲的人是你父亲的同窗,那你知晓他的名字,出身何地吗?是不是在长安做官,若真是在长安,那我更要回一趟长安了。”
林言现在心乱如麻,也想不出劝诫他的话,等他稍稍冷静几分,打算劝说几句时,谢景安却突的想到了什么,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一下从椅子上站起身,立即走回书案旁,迫不及待的拿起笔,奋笔疾书起来。
谢景安在莫州计划着回长安报仇和帮林家翻案一事,八百里加急递往长安的公文,也终于传进了宫中。
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谁也不敢相信,纷纷觉得是自己出现幻听了,不然怎么会听到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消息,可等他们证实不是幻听的确是边关大捷时,众臣有的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脸色一沉,一副大难临头的表情,尤其是最初主张谈和以及和亲的太子等人。
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件事,顺王立此大功,他会不会仗着这桩功劳,从而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比如说打断他们的腿,亦或者敲掉他们的门牙,毕竟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从前被敲掉门牙的那个大臣现在说话都漏风,本也是一个相貌堂堂文采斐然的文人,就因为非议了康安公主一句话,就葬送了前程。
想到那位大臣的下场,就连身为储君的太子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心里的不安越来越浓。
众大臣忧大于喜,康平帝却很高兴,不顾已过了早朝的时辰,硬是派宫人挨个挨个府邸通知,又开了一场朝会,将顺王夸了又夸,夸的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词了才消停了一会儿,转而说起赏赐一事。
按康平帝的意思,这种大功,赏赐什么都太薄,最好的就是给他换个封地,换到扬州等最繁华的地方去,再给个特旨,允他可自开科举,亲军人数也扩到一万,再赏赐些金银,就差不多了。
可在太子以及众朝臣听来,却大惊失色,尤其是太子,一张面皮都黑了,忍了又忍才没说出什么过激的话,但到底脸上的表情不大好看,待康平帝话音一落下,就上前一步沉声道:“儿臣以为,这等赏赐实在骇人听闻,从未有之,还请父皇三思。”
自打太子被禁足过两回后,太子就乖巧了许多,康平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只照着做,从不反驳,原本康平帝都快忘了他从前做下的惹自己不高兴的荒唐事,如今一听太子这样说,顿时又想了起来,看太子的眼神就不复之间的亲和,只是到底是自己最看重的儿子,康平帝还是给他留了几分面子,硬生生将自己欲出口的刻薄话咽了进去,淡淡的问,“那依太子看,顺王这般大的功劳,朕该如何赏赐?”
第189章 嘴仗
因消息来的太急, 不等太子细细思索找两个人商议一番, 就收到了康平帝广请朝臣们进宫的消息, 于是他虽从心里到口上都反对了康平帝欲给顺王的赏赐, 但真要问他意见, 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只是康平帝都这样问了, 太子不答也不行,心念急转之间,太子忽的灵机一动, 想到了法子,急急的控制好自己的神情, 假装一副从容的模样淡淡道:“儿臣以为, 三皇兄立下如此大功,自然该赏, 只是赏也要按着老祖宗的规矩来, 骤然换封地是不妥,毕竟三皇兄才之藩不久, 刚将封地治理出个样子, 这个时候若给他换封地,那先前那些百姓该怎么办呢?儿臣认为, 换封地不行, 但扩封地还是可以的, 如今三皇兄的封地只有河北道的十三个州,父皇大可将河北道剩下的州也赐给他,若是嫌赏赐太轻, 河东道也可封给他。”
这主意听着算是厚赐,但仔细想想,仍比不得顺王立下的功劳,还有些敷衍打发的意味,康平帝原就有些不大高兴,如今一听,更是皱起眉头,正要张口驳斥,就听太子抢先一步又道:“再者三皇兄年纪也不轻了,早就到了该娶妃的年纪,从前不曾娶亲是三皇兄还未曾定性,而今三皇兄已之藩,又立下如此大的功劳,论情论理,父皇都该赐他一门极好的亲事,父皇意外如何?”
先前的主意有些馊,后面的主意倒说在了点子上,康平帝原本脸已经沉了下来,待听完这些话后,神情就变成了深思。
太子见有戏,急忙趁热打铁,又道:“据儿臣听说,吕尚书尚有一名幼女未曾出嫁,今年正好及笄,长的是花容月貌,又知书达理,自小就跟在吕夫人身边学习如何打理家事,让三皇兄娶她为妃,不正合适?三皇兄就缺一个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王妃。” ↑返回顶部↑
林言越说声音越低,神色也黯淡下来,不过就在谢景安心里想着这事有些棘手,看来还得从长计议时,林言忽的想到了什么,精神一振,眼睛都亮了起来,高兴道:“我想起来了,我记着,当时我们全家被下狱时,有个父亲昔日的同窗来看过他,父亲跟他说了一句话,好似是个地址,那人也像是早就知晓似得,并不奇怪,听完后就匆匆走了,你说……那个地址是不是父亲藏了什么证据在里面,不然父亲为何不说别的,单单说了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谢景安仔细的将林言的话听完,又很是分析了一番,缓缓道:“你说的倒有可能,只是事实如何,总要查了才知晓,你说那个来探望你父亲的人是你父亲的同窗,那你知晓他的名字,出身何地吗?是不是在长安做官,若真是在长安,那我更要回一趟长安了。”
林言现在心乱如麻,也想不出劝诫他的话,等他稍稍冷静几分,打算劝说几句时,谢景安却突的想到了什么,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一下从椅子上站起身,立即走回书案旁,迫不及待的拿起笔,奋笔疾书起来。
谢景安在莫州计划着回长安报仇和帮林家翻案一事,八百里加急递往长安的公文,也终于传进了宫中。
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谁也不敢相信,纷纷觉得是自己出现幻听了,不然怎么会听到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消息,可等他们证实不是幻听的确是边关大捷时,众臣有的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脸色一沉,一副大难临头的表情,尤其是最初主张谈和以及和亲的太子等人。
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件事,顺王立此大功,他会不会仗着这桩功劳,从而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比如说打断他们的腿,亦或者敲掉他们的门牙,毕竟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从前被敲掉门牙的那个大臣现在说话都漏风,本也是一个相貌堂堂文采斐然的文人,就因为非议了康安公主一句话,就葬送了前程。
想到那位大臣的下场,就连身为储君的太子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心里的不安越来越浓。
众大臣忧大于喜,康平帝却很高兴,不顾已过了早朝的时辰,硬是派宫人挨个挨个府邸通知,又开了一场朝会,将顺王夸了又夸,夸的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词了才消停了一会儿,转而说起赏赐一事。
按康平帝的意思,这种大功,赏赐什么都太薄,最好的就是给他换个封地,换到扬州等最繁华的地方去,再给个特旨,允他可自开科举,亲军人数也扩到一万,再赏赐些金银,就差不多了。
可在太子以及众朝臣听来,却大惊失色,尤其是太子,一张面皮都黑了,忍了又忍才没说出什么过激的话,但到底脸上的表情不大好看,待康平帝话音一落下,就上前一步沉声道:“儿臣以为,这等赏赐实在骇人听闻,从未有之,还请父皇三思。”
自打太子被禁足过两回后,太子就乖巧了许多,康平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只照着做,从不反驳,原本康平帝都快忘了他从前做下的惹自己不高兴的荒唐事,如今一听太子这样说,顿时又想了起来,看太子的眼神就不复之间的亲和,只是到底是自己最看重的儿子,康平帝还是给他留了几分面子,硬生生将自己欲出口的刻薄话咽了进去,淡淡的问,“那依太子看,顺王这般大的功劳,朕该如何赏赐?”
第189章 嘴仗
因消息来的太急, 不等太子细细思索找两个人商议一番, 就收到了康平帝广请朝臣们进宫的消息, 于是他虽从心里到口上都反对了康平帝欲给顺王的赏赐, 但真要问他意见, 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只是康平帝都这样问了, 太子不答也不行,心念急转之间,太子忽的灵机一动, 想到了法子,急急的控制好自己的神情, 假装一副从容的模样淡淡道:“儿臣以为, 三皇兄立下如此大功,自然该赏, 只是赏也要按着老祖宗的规矩来, 骤然换封地是不妥,毕竟三皇兄才之藩不久, 刚将封地治理出个样子, 这个时候若给他换封地,那先前那些百姓该怎么办呢?儿臣认为, 换封地不行, 但扩封地还是可以的, 如今三皇兄的封地只有河北道的十三个州,父皇大可将河北道剩下的州也赐给他,若是嫌赏赐太轻, 河东道也可封给他。”
这主意听着算是厚赐,但仔细想想,仍比不得顺王立下的功劳,还有些敷衍打发的意味,康平帝原就有些不大高兴,如今一听,更是皱起眉头,正要张口驳斥,就听太子抢先一步又道:“再者三皇兄年纪也不轻了,早就到了该娶妃的年纪,从前不曾娶亲是三皇兄还未曾定性,而今三皇兄已之藩,又立下如此大的功劳,论情论理,父皇都该赐他一门极好的亲事,父皇意外如何?”
先前的主意有些馊,后面的主意倒说在了点子上,康平帝原本脸已经沉了下来,待听完这些话后,神情就变成了深思。
太子见有戏,急忙趁热打铁,又道:“据儿臣听说,吕尚书尚有一名幼女未曾出嫁,今年正好及笄,长的是花容月貌,又知书达理,自小就跟在吕夫人身边学习如何打理家事,让三皇兄娶她为妃,不正合适?三皇兄就缺一个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王妃。” ↑返回顶部↑